1、隋唐大运河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其重要性不减当年。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江苏采取了创新性的措施,通过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建设亚洲最大的抽水站,实现了长江水的北调,为苏北大平原的防汛提供了关键支持。大运河不仅扮演着防汛的重任,还滋养着大片肥沃的土地,成为了农业灌溉的重要渠道。
2、隋唐大运河现在还用。20世纪60年代,江苏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江都利用运河河道向北调水,将长江水调入运河,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抽水站。在苏北大平原大运河仍然是重要防汛渠道,它不仅承担着防汛任务,还灌溉着万顷良田。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3、隋唐大运河现在还在用。20世纪60年代,江苏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江都利用运河河道向北调水,将长江水调入运河,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抽水站。在苏北大平原大运河仍然是重要防汛渠道,它不仅承担着防汛任务,还灌溉着万顷良田。
4、现存故道:隋唐大运河自南宋偏安一隅定都江浙后,宋、金划淮而治,运河久废不用,逐渐埋入地下。现残存有水运河故道在泗县境内,西从唐河,东至水口魏,全长约28公里,汴河上口宽30~50米,深6~8米,坡度1 2,水深5~2米(枯水季节),新淤泥深度约1~2米。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北方的物资缺乏,洛阳等地农业不发达,但是政治中心,人口众多,物资消耗大。南方的物资富饶,开通大运河能够便于南方物资输送北方,巩固统治。加强政治统治,改善交通,能够贯通南北,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隋炀帝好游乐,便于南方游乐。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就是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隋朝的统一使役使几百万劳工成为可能。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有历代的古运河道作基础。
史学家们认为,杨广如此大费周章地开通大运河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为了自己能坐船去江都游玩。如果真是这样,杨广真是昏庸得可以。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广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仅是便于游玩,而是有战略上的意义。
第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第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
主要原因是:洛阳是大事的经济中心,重要的政治中心。根本原因:为了维护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维护其利益。
为了沟通南北的交通,便于南方的货物向北方输送,加强对南方的政治管理.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原本的洛阳,就已是运河网络的中心 事实上,都说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代所开凿,而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因为隋炀帝所做的事与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是类似的,隋炀帝所做的,是将原本的诸多已建成的水渠河道进行疏浚,然后再进行连接,最终形成了隋唐大运河。
这是下令修建隋唐大运河的人是隋炀帝,而隋炀帝统治下的隋朝都城是洛阳,故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便也就设在了洛阳。这条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工作其实要从春秋时期开始说起。春秋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其境内多河流。也正是因为河流多,吴王夫差为了方便交通才会下令开凿运河,最后该诸侯国共开凿出三条运河。
修建目的:沟通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便于隋炀帝巡游。中心城市:洛阳 起止点:涿郡,杭州 作用:逼反了当时人民,促进了后世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由于在隋朝统一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从客观上看,又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
而京杭大运河其实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内河航运本来就是交通运输的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重要输水渠道,目前京杭大运河的通州至武清段有望复航,计划于2020年正式通航。
还有利用的价值,但无复航的可能了。由于气候的原因和河道的阻塞,京杭大运河的水位特别浅,航运价值很低。
目前古运河仅在江苏、浙江可以航运,安徽、河南段早已淤塞。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还能节省成本,所以想真正恢复大规模漕运是不太可能的。并且根据现在的地理状况变化,济宁北段泥沙淤积,已经不适合船只通行了。
京杭大运河还通航,但只是部分通航。由于黄河改道、运河河道淤积、上游水库截留等原因,京杭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北失去充足水源而断流,而济宁以南至今仍在通航。京杭大内运河很难实现全线复航。主要是水源问题,需要恒久的大量水源,而且需要与水利、交容通等部门的协调。
1、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它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由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全长约1797公里。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大运河的修建历经多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2、大运河开凿于隋朝。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后人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宁波。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东抵江淮,北至洛阳,南达余杭。
3、京杭大运河经过的中国五大水系,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隋朝大运河一般指隋唐大运河(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主要功能:漕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5、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6、大运河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或浙东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开始。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隋炀帝下令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并在洛阳修建了含嘉、兴洛两大粮仓。
运河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治上,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需要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地位历史作用: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