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 分车绿带设计:植物配置应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该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248号公告批准发布,并于2012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废止了原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最新规定情况:一般规定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分道的要求。
1、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3、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4、你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化带来一系列水文效应,包括“雨岛效应”、“热岛效应”、“干/湿岛效应”等。
6、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其特点在于城市能够灵活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具体表现为,在降雨时能够吸收、储存和渗透水分,并在需要时释放和利用这些储存的水资源。
1、如果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理论,合理搭配城市园林景观的各要素,这样不但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效果,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调节城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从而让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与协调,推动现代城市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2、概述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工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缓解城市泄洪压力,将径流污染降到最低,促进雨水最大化的利用和城市景观的改善。所以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工程更加注重的是生态优先,将自然和人工措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
3、当然,城市园林设计工作中,运用海绵城市这一理论也同样需要遵循安全有效这一原则。3完善相关规划工作城市园林设计中涉及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其中城市雨水装置、雨水管渠装置和超标雨水的径流排放装置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4、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立体绿化工程可知,建设规划者应该充分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对改善城市雨水净化、渗透及排放的可行性不断探究,让城市中的雨水实现有效利用及存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