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图(西方城市发展史大纲)

2024-10-07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简史基本信息

1、曹康的著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简史》作为城市规划新境域丛书的一员,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ISBN号码是9787564120313,出版日期为2010年9月1日,是该系列的第一次出版。全书共332页,采用平装形式,开本为标准的16开,适合于城乡建设和市政工程、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

2、教育学原理、艺术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中西方美术简史、艺术作品赏析、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构成基础、艺术技能训练、综合艺术创作、少儿美术创作、色彩画技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音乐基础、摄影基础、民间艺术赏析等。

3、研究信息的特性和传递规律,信息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科学。又称信息科学。旧称情报学。 简史 信息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信息工作和西方文献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信息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检索和科学交流两个方面。

4、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

1960后西方城市规划师角色的转变

1、过程规划理论核心是提出了带有工具理性色彩的决策过程的城市规划“理想型”概念,要求规划师完全理性和价值中立,而且一直延伸至城市规划中的所有决策人员。

2、第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3、三个阶段 1880-1910,没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

4、尼格尔·泰勒是一位拥有规划师资格的思想家,他的著作《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对城镇规划行业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对规划思想发展史感兴趣的其他人员来说,提供了一条通俗易懂的指南。在这本书中,泰勒深入探讨了自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过程。

5、西方居住空间构建模式的发展 1960年代以后,战后新建的大量城市新区其功能分区、等级化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生活、就业、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出现,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所倡导的功能化等级性的城市组织结构遭到不断的怀疑和挑战。

6、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2.城市社会隔离社会学认为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

中西方古代城市有很大不同,从城市规模、功能、布局、设计、景观等方面对...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例如: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思想在其规划的米列(Milet)都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首先,中西城市在形成的历史条件上就有本质的不同。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和“市”概念并不是一回事,是由“城”生“市”。 一般来讲,“城”是贵族们四面筑以墙用来防卫的军事政治据点,且因贵族的等级,“城”也有着不同的规模,“市” 的本义应指交换买卖的场所。

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中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围合”、“隐匿”,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