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绵城市的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指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以前,城市建设大部分都比较讲究地面的平整,往往会填埋一些湖泊或者沟壑,而现在建设的海绵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建设思想。
2、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3、低位通气帽和绿地系统:在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过程中,利用低位通气帽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并通过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和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此外,改造屋顶绿化和居住区道路铺装材料,以提高雨水的渗透性。
4、建成区的指标通常是80%到85%,具体指标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内陆较干旱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高于沿海多雨城市。
5、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雨水的收集设施包括:绿色屋顶、植草沟、渗滤沟、道路广场等渗透性铺装、生物滞留、景观水体、雨水湿地以及下沉式绿地等。二是雨水的储存设施:蓄水池、集雨罐、调节池塘、生态型水渠等。三是雨水的过滤设施: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土壤渗透过滤系统等。
1、建成区的指标通常是80%到85%,具体指标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内陆较干旱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高于沿海多雨城市。
2、国务院75号文件要求2020年是20%以上,2030年要8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70%的雨水就地消纳,能做到吗? 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争论太多了,这是“Sponge Club海绵城市和流域群”,是美国的郭祺忠教授建立的微信群,这个群里面争论最剧烈。
3、上海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由七家单位共同编制,包括住建、规划、发改、水务、交通、环保和园林绿化。上海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80%是27毫米。上海地下水位高、覆盖率高、下渗率低,因此80%的控制率是达不到的。
4、该指标(专业称之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因地而异,通常为80-85%。
1、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城市住宅区的海绵策略:传统住宅区/:通过改造绿地,如下沉式雨水花园、停车场的透水植草砖带和生态树池,收集并净化雨水,缓解洪涝风险。在宅间道路,采用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有效储存雨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见下图),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3、城市住宅区的海绵化 在现代城市中,住宅区的硬质地面挑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为此,我们需在绿化空间上做文章。例如,传统住宅区可通过改造,将宅间绿地变为下沉式雨水花园,利用透水植草砖的停车场变为生物滞留带,甚至在树池和道路中嵌入生态设计,如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以实现雨水的自然处理。
4、通过综合运用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小型源头海绵化设计手段,海绵城市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和污染,缓解了城市内涝压力。在道路与铺装设计上,海绵城市技术主要通过透水铺装、特殊土壤做地基的路面以及道路绿化带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地面径流问题。
1、科学编制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
2、尽快实施河渠拓宽分洪工程。区内支渠、斗渠、农毛渠等渠系发达,纵横交错。拓宽部分河渠,将江安河、杨柳河的水通过新开渠道引入金马河、达到快速泄洪目的。根据区规划,重点打造鲁家滩、汪家湾、康家浩等生态湿地公同,辅以滨河绿带建设,增大水涵养能力和生态效应。加快黑臭河渠整治。
3、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的绿带。生态恢复和修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
4、城市建设中的自然特征模仿。海绵城市的建设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改造和优化,模拟自然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收和排放能力。有效的雨水管理。海绵城市倡导“源头减排,排水防涝”,通过对雨水的有效管理,减少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道路的荷载及覆盖的耐久性。城市道路的海绵型的回收问题 海绵型道路的中水的再利用问题及瞬时容量,排放。
城市规划的不足暴露了出来,缺乏足够的雨水渗透空间和不透水铺装面积过大,这是盲目扩张的城市建设模式带来的问题。 黄河流域城市在过去往往拥有众多分布均匀的池塘以应对洪水,但郑州在城市建设中未能充分借鉴这一古老智慧。
海绵型城市建设目前存在七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包括城市海绵体规划技术;“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调度运用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技术;城市排水规划标准完善;设计方法改进;城市洪涝预警调度系统;海面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路面结构层设计 传统的路面结构设计,一般会尽量阻止雨水的下渗,防止雨水入渗对路面结构层造成不利影响,降低路面强度,影响道路安全。而现代“海绵城市”的理念,是想通过各种渠道来暂时储蓄雨水,起到雨洪削峰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各种措施来充分利用储蓄的雨水。
我们没有吸取古老智慧;过分依赖灰色基础设施,人工系统不能适应强降雨天气,城市缺乏韧性;自然系统,包括绿地、湿地、河流没有能够发挥应有作用,水泥堤坝把城市与城市河流隔开,地面径流不能迅速排入自然水系。大部分绿地没有能够发挥海绵作用,开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道路普遍低于绿地。
传统的城市设计往往采用大量的硬质材料,如混凝土和铺装,以迅速将雨水排走,导致城市的降雨透水能力急剧下降,水在城市中无法有效地渗透和储存。这样的设计会导致雨水径流过大,导致洪水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